1.边关淬火,在风雪中铸就忠诚
参军入伍,是苏东辉自小的梦想。当机会来临,他毫不犹豫地将“艰苦偏远地区”作为第一志愿。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这句朴素而铿锵的话语,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。2020年,陈祥榕等卫国戍边英雄的壮烈事迹,如同惊雷般震撼了他,更加坚定了他奔赴边防一线的决心。对他而言,那里不仅是守卫国门的战场,更是磨砺意志、淬炼青春的熔炉。
新兵连的日子是严峻的考验。面对高强度的训练,苏东辉的秘诀是“多看、多学、多做”。他深知当兵就要吃苦,唯有紧跟集体步伐,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任务,才能在点滴积累中成长。即使在新兵连期间患上骨膜炎,腿部钻心的疼痛让走路跑步都变得异常艰难,他也没有选择退缩。药物治疗效果甚微,考核又迫在眉睫,他和战友们互相扶持,每晚坚持用热水烫脚、按摩缓解疼痛。正是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和绝不掉队的信念,支撑着他们最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考核。
戍边生涯中,巡逻任务是最艰苦的日常。苏东辉对第一次巡逻经历记忆犹新。背负沉重物资,在海拔高、地形险峻的山路上跋涉,班长那句“翻过这座山头就到了”成了前进的动力,然而现实往往是“一山更比一山高”。不知翻越了多少座看似没有尽头的山峰,当最终站上执勤点,壮丽的祖国河山——连绵的雪山、无垠的森林尽收眼底时,所有的疲惫瞬间被强烈的自豪感取代。那一刻,戍边军人的价值与荣光,无比清晰。
“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纪念章”和“四有”优秀士兵等荣誉,对苏东辉而言,是部队对他付出的认可,是那段摸爬滚打岁月的见证,更是沉甸甸的鞭策。“军人为荣誉而生,为荣誉而战,获得荣誉,就要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,就要更好的履行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。”,他说。
2.脱下军装,军魂在校园中延续
脱下军装,重返校园,专业课程的压力也曾让苏东辉感到吃力。此时,“老西藏精神”——那激励一代代驻藏官兵扎根奉献、攻坚克难的精神图腾,成为他破局的关键。他相信,只要不放弃,比别人多花时间、多投入精力,终会有收获。从繁琐的复学手续到专业课程的补习,再到测量仪器的操作指导,他们一次次的援手,让苏东辉深切感受到:离开军营大家庭,学院同样是一个温暖的家。
在校园里,苏东辉的身影依然活跃在需要担当的地方。作为国旗护卫队预备队班长和弘毅中队队长,他将军队的纪律性和优良作风融入日常训练和新生军训保障工作。他和团队成员的核心目标,就是展现军人本色:绝对服从指挥,一丝不苟执行,追求卓越结果。即使在酷暑高温下,他们也坚守岗位,确保每一次任务圆满完成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风采与责任担当。
在征兵宣讲的讲台上,苏东辉总是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。他认为,吸引青年参军的关键,在于青年自身对军营的向往,以及部队对青年独特的塑造和教育力量。军营是淬炼意志、塑造品格、培养能力的大学校,能有效促进青年成长成才、建功立业。同时,他特别指出,随着军队信息化、科技化水平的飞速提升,拥有专业能力的青年在军营中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。参军入伍,是热血青年与强军事业的双向奔赴。
3.脱下红装换戎装,少年壮志卫家国
苏东辉为国奉献的初心,源于童年对国家帮扶农村地区的切身感受。这份关怀在他心中种下了报效国家、感恩祖国的种子,参军入伍正是这颗种子结出的最直接的行动之果。奉献社会,服务他人,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第一次献血后不久,收到血液已用于救助病人的短信通知时,他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欣喜。那份小小的成就感,让他真切体会到“助人即悦己”的满足感和公益的价值,也坚定了他持续参与公益活动的决心。
他的公益足迹延伸至新疆焉耆和宁夏米岗村的支教讲台。两次经历感受迥异:在焉耆面对高中生,他侧重于学业规划和未来激励;在米岗村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,则以科普启蒙为主。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,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对他而言,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与孩子们共度青春、感受活力,彼此成就一段温暖而难忘的生命交集。
回顾从戍边战士、校园学子到公益志愿者的多重身份转变,苏东辉找到了贯穿其中的灵魂——责任心。“无论何种身份,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——忠于职守,力求完美,永不止步。”这是他不变的自我要求,更是支撑他角色转换的坚实底色。
苏东辉的青春轨迹,是一条用责任铺就、用奉献点亮的道路。“前路漫漫,上下求索。人生重在体验。”这是他的心声,更是他对青年们的谆谆鼓励。当青春选择与时代同频,与责任同行,便能在任何土壤中绽放出最绚烂、最持久的光芒。
